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张欣 北京报道
12月22日上午,审计署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了202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据本报记者检索,审计署报告全文提及“金融”共20处,地方债共3处。
其中,金融机构整改问题涉及资金超755亿元,问题指向为偏离服务实体经济定位和金融资源供给优化不足。地方债整改问题涉及资金近90亿元,主要问题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对违规举借债务尚未全面停止,二是对拖欠企业账款有所新增。
偏离服务实体经济定位、金融资源供给优化不足
在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中,审计署报告提到,金融机构通过清理违规业务、优化信贷投向等整改问题涉及资金755.56亿元,主要涉及的问题有两方面:
一是对偏离服务实体经济定位问题。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制定专项工作方案,督促有关金融机构加强信贷业务管理切实治理和防范资金空转。对违规改变贷款投向问题,6家金融机构对信贷数据进行二次检验,不断提升统计质量;对信贷投放虚增空转问题,有关银行完善存贷款考核指标体系,停止即贷即收;等额存贷余额较审计时下降66% 。
二是对金融资源供给结构不够优化问题。针对重点领域“加”的成色不足问题,4家银行督促挪用科技创新贷款的企业提前结清465.62亿元,并严格贷后管理减少空转套利空间。针对限制领 域“减”的力度不够问题,4家银行印发加强经营状态异常企业融资管理的通知,推进“僵尸企业”债务和风险资产处置,已通过重组、诉讼等收回贷款 91.01 亿元,如实下调风险资产分类。
整改亮点:强化宏观政策统筹兼顾,强化底线意识
在记者问答环节,审计署政策研究室相关负责人表示,2023年度审计整改呈现出六大亮点和特色,其中涉及金融的有两点。
一是进一步强化宏观政策统筹兼顾,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有关部门推进各项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更好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他提到,金融监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信贷资金投向管理,通过优化金融业增加值季度核算方法等措施,防范资金空转。
二是进一步强化底线意识,推动防范化解重大领域风险。有关部门和地方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防范化解重大领域风险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加快构建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新安全格局,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债务管理方面,金融监管总局督促金融机构规范金融产品发行,重点防范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金融风险方面,有关部门推动建立高风险机构退出市场过程中政府与法检联动机制,强化行政处罚、民事追责、刑事打击的衔接配合,完善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和早期纠正机制。有关银行已提前结清被挪用的科技创新贷款或发放给“僵尸企业”的低效无效贷款等。
此外,对于重大违纪违法问题的办理情况,审计署报告提到,金融监管总局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配合查办违法放贷案件360 多件、100 多亿元。对3家保险公司伙同多户投保单位骗取瓜分首台(套)首批次保险财政补贴问题,被骗取的3亿多元补贴已全部收回财政;3部门进一步完善补贴政策,将投保单位纳入失信名单3年内禁止其申请资金和项目。
地方债涉及资金近90亿元 落实一揽子化债方案
据本报记者查阅审计署报告,其中提到“关于地方债务管理不够严格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对违规举借债务尚未全面停止问题。24个地区通过安排预算资金偿还、地方政府债券置换等整改问题涉及资金 89.41 亿元,对其他债务正在筹措偿还资金或录入隐性债务统计监测系统等。
二是对拖欠企业账款有所新增问题。10省市56个地区通过盘活政府资产、加大土地出让力度等已偿还新增拖欠账款本息37.96 亿元;7省30个地区通过直接偿还或以资产抵偿等整改虚假清偿问题涉及资金17.74亿元。
此外,在落实整改方面审计署报告提到,针对地方债务风险,财政部组织落实一揽子化债方案,强化政府支出事项和政府投资项目管控, 会同有关部门规范金融机构融资业务,努力阻断新增隐性债务路径;完善专项债券管理制度,强化项目资产管理、收入归集,确保按时偿还、不出风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