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户后的打新我保本,我做策略,拿六成收益。您拿4成。”在一个刚刚组建,有200余人的打新开户群中,林英(化名)正在卖力地发送港股打新海报和宣传材料,

  林英是一名港股中介。在这个微信群,群聊信息里,除了所谓“保本”业务外,林英还提供全流程的“灰色”服务,如链接在港券商、“制作”证明、协助人工入金等等……在他的引导与安排下,没有存量投资者证明、香港银行卡的客户,可以直接“跳级”开户,进行港股打新。

  林英抢抓“生意”机会,一定程度上是港股打新潮升温的折射。1月1日至15日,港股市场密集迎来11只新股,部分个股获得5000余倍的超额认购。不少新投资者跃跃欲试,中介亦看准港股市场存在的信息差,活跃其中牟取利益,一些隐秘乱象也由此滋生。

  港股打新热度再起

  2025年开年后,港股新股密集上市,部分个股涨幅频创新高,形成了明显的赚钱效应。

  公开资料显示,1月1日至15日的短短半个月内,港股就迎来了11只新股,数量超过去年月均值。根据Wind数据,2024年全年,港股IPO数量为70家,月均新增IPO5.83只。

  “后备军”也在持续扩容。第一财经统计,目前92家公司已刊登申请版本或聆讯后资料集,其中既有恒瑞医药等医药领域龙头企业,也有沪上阿姨、古茗、蜜雪冰城等消费领域的网红“新贵”。

  港股近期上市的新股,不少个股首日大涨超郭50%。12月10日上市的15只新股中,13只首日上涨,占比达到8成,仅有3只在首日跌破发行价。其中毛戈平、布鲁可的首日涨幅分别为76.51%、40.85%。上市一周后,毛戈平、健康之路的涨幅一度突破100%。

中介指导制作资料还宣称保本!港股打新热来了,开户乱象也来了  第1张

  在这种情况下,港股打新逐渐升温,多只热门个股被投资者抢筹。如正逢“谷子经济”风口的布鲁,可就一度被市场“买爆”。据捷利交易宝此前孖展数据显示,布鲁可录得孖展认购高达6035.44倍,位列港股历史新股认购倍数前三位;冻结资金近8800亿港元,超越2021年上市的诺辉健康,成为港股历史新股“冻资王”第二。

  此外,据choice数据,近1个月登陆港股市场的企业中,草姬集团、布鲁可在香港发售有效申购倍数分别为6083.63倍、5999.96倍,在港股历史居前。纽曼思、汇舸环保的有效申购倍数也在50倍以上。

  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对第一财经记者说,港股IPO复苏最主要的原因是市场回暖。去年全年港股融资额提升明显,流动性也持续改善。尤其是2024年9月下旬开始,港股市场显著回升。在这一背景下,近年来在A股上市存在不确定性的一些内地企业,尤其是消费类企业,纷纷前往港股上市,助推港股IPO的数量走高。

  而港股打新机制的变化,也进一步助燃市场打新情绪。

  中泰国际策略分析师颜招骏指出,不少券商开通了百倍认购机制,投资者花1万港元就可以获券商百万港元配资认购,因此布鲁可新股认购热度高。

  中介宣称打新“保本”揽客

  港股打新热潮之下,一些开户中介为招揽客户,宣称可以“保本”打新。

  林英告诉第一财经,他手上有操作封闭期为12个月的打新策略,并且承诺保本。收益所得中介拿6成,客户拿4成。

  “我们可以做个口头‘君子协议’。”该中介声称,可以由他下发指令,指导客户进行对应的打新操作,也可以直接把账号密码交给中介操作。这样可以“人多力量大”,提高整体中签概率。不过,该中介并未进一步透露进一步操作细节。

中介指导制作资料还宣称保本!港股打新热来了,开户乱象也来了  第2张

  这种“拉团”打新的模式或,可能与市场机制的变化有关。

  一名港股资深打新人士告诉第一财经,与前两年打新热相比,近期港股打新的资金优势削弱,但“人力杠杆”优势在提升。尤其是2023年10月港交所的FINI系统(Fast Inter facefor New Issuance)上线后,单人多户打新漏洞基本被堵死,多户打新可能会被直接取消认购。因此现在有些具有信息优势的中介机构或个人,会收集账号或者组织“新手”,拉团打新提高中签率。

  该人士也称,可能是因为信任问题或打新市场风险仍较高,目前市场上这类现象暂时还不太常见。

  灰色手法突破限制

  除保本“打新”的噱头外,开户中介们还提供全流程的“灰色”服务,如协助“制作”存量投资者证明等资料。

  “最近港股打新表现不错,想办港卡、想开账户打新的朋友可以找我。”趁着布鲁可打新的热度,大明(化名)更新了自己的朋友圈。

  港股市场火爆,让原本主攻内地券商开户的中介大明(化名),开始转战港股打新市场,在内地为部分香港券商拉拢生意。

  他发给记者的在线表格,分门别类列举了长桥证券、老虎证券等7家香港券商的开户指引、平台奖励。投资者如果开户,除了平台官方的开户奖励,这些开户中介还提供额外“红包”。

  以长桥证券为例,大明告诉记者,目前如入金满足2万港币,平台方会提供股票现金卡、价值50美金的期权现金卡、港美股终身免佣、打新手续费减免等福利。如留存1万元港币超1个月并交易4笔股票,中介还将额外给予300元现金奖励。

中介指导制作资料还宣称保本!港股打新热来了,开户乱象也来了  第3张

  而大明并非个例。第一财经在社交平台搜索发现,近期宣称可协助港股打新开户服务的中介不断增多。以某图文平台为例,以“港股打新”为关键词搜索,近一天内就有超300条内容,其中不少是开户中介的推文。

  此前,内地客户开设香港券商账户并参与打新的过程存在多项“门槛”。开户中介“拉客”过程中,诸多游走于灰色地带的违规操作也开始浮出水面。

  2022年12月底,中国证监会发文,要求富途控股、老虎证券对非法跨境展业行为进行整改。一是依法取缔增量非法业务,禁止招揽境内投资者及发展境内新客户、开立新账户。二是妥善处理存量业务,允许存量境内投资者继续通过原境外机构开展交易,但禁止境外机构接受违反我国外汇管理规定的增量资金转入此类投资者账户。

  2023年5月,富途控股、老虎证券公告称,拟下架各自名下的境内应用市场的APP。(详见《下架内地App,富途控股、老虎证券下一步怎么走?》)。记者在近期也现场咨询了富途证券香港某分支机构工作人员,目前以内地身份证开设券商账户需要提供2021年5月前的存量投资者证明。

  但大明提供的多项指引,试图帮助客户精准“绕开”上述限制。针对无法下载线上应用软件的情况,他建议在部分手机系统中可以选择更换境外应用商城账号。而面对许多投资新手没有存量投资者证明、无法开户的问题,他则直接提供了存量证明的模板,建议投资者进行后期PS处理。

  “这些领域我们有一套标准化流程。”大明进一步解释称,一般投资者开户只需要五分钟,根据指引在官方链接中填写个人信息、放上“制作”好的证明并填写邀请码即可。

  业内人士介绍,在港券商入金的前置条件,需要有一张香港银行卡,但须提前赴港办理,且有内地个人每年凭身份证购汇上限是等值5万元美元的限制。

  开户后,中介也为跨境券商“入金”寻找到诸多捷径。开户中介提及此事时,都提到了“无港卡入金”的方案。

  大明声称,可以选择将资金转给他本人,再由他香港通过柜员机统一存入客户名下的券商“入金”,但是“出金”需要港卡。“这种方法适合有计划办港卡,但是近期没时间去香港的人士。”大明说。

  林英则建议,客户开通一个可以用usdt(泰达币)入金的券商,出入金都可以通过交易所来完成,变相跳过港卡的门槛。

  一名业内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这些开户中介提供的看似是“开户咨询”服务,实际上是在“穿针引线”的过程中多方获益。一方面,帮境外券商在内地隐蔽“拓客”,可从券商处获取相应推广费用。另一方面,针对于客户通常存在的出入金难点,可以提供服务并向客户收取部分手续费。

  暗藏风险

  港股打新乱象潜滋暗长,对投资者客户而言,也暗藏多重风险。

  第一重风险在于,委托中介协助开户或“打新”的交易过程多在私下进行,投资者有被诈骗的风险。

  张毅对第一财经说,中介协助无资质客户开户的操作,明显违反了相关规定。通过中介进行开户、并委托中介操作打新,很大程度上会威胁资金安全。一旦发生风险事件,也很难有切实的保障。

  裁判文书网一则判例显示,被告曾某容通过手机联系被害人黄某智,以帮忙申购阿里巴巴二次上市新股为由,诱骗黄某智在贵州省通过手机银行向其转账人民币12.6万元。被告曾某容将骗取的上述款项用于偿还债务及个人消费等。法院判定,上诉人曾某容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虚构事实的手段骗取他人钱款,其行为已构成诈骗罪。

  第二重风险在于,即使没被诈骗,部分中介提及的“保本”承诺本身也很难兑现。

  张毅指出,部分中介承诺保本也可能涉及虚假宣传。因为投资存在一定风险,打新“保本”并不具有合理性。即便前期会有一些“小恩小惠”,但本金、收益并没有切实保障。

  “保本”承诺也不一定能得到法律支持。华南一名律师向第一财经分析,这种私人之间委托理财的“保本承诺”,目前在法律上还存在一定争议,尤其涉及跨境打新的情形会更为复杂,建议投资者警惕其中风险。

  枣庄市中院发布的一则案例显示,张某委托炒股“达人”谢某做保本理财股票投资,理财金额为68.8万元。一年内,本金之外盈利部分的60%归张某,40%归谢某作为劳务费,如无盈利,到达规定日期,本金原数归还张某。股票卖出后,张某不但没有盈利,本金反而“缩水”了。

  法院受理案件后,合议庭对损失金额的分担研判认为,张某将自有资金及股票账户委托给谢某管理,由谢某代为炒股,双方之间成立了民间委托理财合同关系。张某与谢某在《协议书》中约定:谢某到达规定日期如无盈利,原数归还张某的本金。该约定属于保底条款,其实质是对投资人本应自负的风险再进行分配。因此,应认定为无效。

  上述律师还提醒,投资者在中介指引下“制作”投资者存量证明,本质上属于伪造证明文件,属于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