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期货”助力稳产增收好“丰景”  第1张

  期货日报

  金秋九月,硕果盈枝,五谷丰登,一幅丰收画卷展现在眼前。农业管“丰产”,市场管“丰收”,为了让“丰产不丰收”的剧情不再上演,“保险+期货”通过将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期货市场、保险行业进行有机联结,帮助农户守住了产业种植的风险底线,助力稳产增收好“丰景”。

  “甜蜜产业”充满新希望

  资深记者 谭亚敏

  田成方、蔗成行、渠相通、路相连,广西的一株株甘蔗正在拔节。种苗良种化、全程机械化、水肥一体化,“甜蜜的产业”充满新希望。

  秋分日,站在广西的田间地头,远远看去,广阔的田野里,连绵成片的甘蔗随风摇曳。一根根节长、粗壮的甘蔗挺立在田间,微风吹过翠绿的蔗林,香甜的气息迎面而来。

  “今年广西的雨水充足,甘蔗还在拔节,从目前来看丰收在望,产量应该会高于去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横州市陶圩镇六秀村最大的甘蔗种植户韦振侦说。

  从甘蔗的生长阶段来看,现在的甘蔗处于成熟后期,也是糖分累积的阶段,对于农民而言,坐等收成就可。

  对于韦振侦而言,田间管理的活已经结束,不过他还是会时不时来地里看看甘蔗的拔节情况。

  期货日报记者在采访中获悉,韦振侦既是陶圩镇六秀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负责人,又是六秀村党支部书记,更是甘蔗产业的带头人。六秀村一直以来都有种植糖料蔗的传统,如何通过种植糖料蔗更好地助农增收、通过提升蔗糖产业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担任人大代表伊始,就一直萦绕在韦振侦的心头。为了寻找破解之道,他经常来到田间地头,同村民群众拉家常,了解大家所思所想所盼。种管科技含量低、水肥灌溉不充分,导致糖料蔗产量、质量、效益低下……这些问题都被韦振侦深深地记在心里。

  “今年种植季,雨水较为充沛,有利于甘蔗生长,台风的登场造成了些许甘蔗倒伏,不过好在有惊无险,迎来了丰收。”钦州糖料蔗新农提升计划项目农户代表谢钢说。

  气象灾害的挑战,让农户见识了农业的脆弱性。记者在采访中获悉,面对气象灾害的考验,农户心里很有底气。原来,农户的底气源于白糖“保险+期货”的托底,不管是丰产造成的不丰收,还是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农户都坦然面对。

  提振种植甘蔗信心的,不仅有惠农政策,还有实实在在的“保险+期货”的收入险。

  “过去,甘蔗种植保险以保障化肥、农药等直接物化成本为主,保障水平相对有限。”谢钢说,现在是白糖“保险+期货”的扩容,农户种植的信心加倍。

  广西泛糖科技有限公司产业研究部部长刘芷妍告诉记者,农户种植积极性提高,得益于甘蔗收购价提高、糖企扶持力度加大及蔗—糖联动二次结算价触发的概率大等积极因素,泛糖科技预计2024/2025榨季广西甘蔗种植面积新增70万~80万亩。种植面积增加为新榨季甘蔗丰产奠定了良好基础,加之本榨季整体风调雨顺,甘蔗长势良好,据泛糖科技甘蔗苗情监测数据,截至8月末,广西甘蔗平均株高达232cm,同比高约16cm,增幅达7.4%。9月初,广西崇左市、北海市、南宁市等地蔗区遭遇了超强台风“摩羯”侵扰,预计造成一定甘蔗单产折损,但2024/2025榨季全区甘蔗入榨量依然有望同比大幅度增加。预计平均单产在4.7~4.8吨/亩,甘蔗入榨量预计在5593~5760万吨,为近10个榨季以来的最高水平。蔗农有望迎来一个甜蜜的丰收年景。

  众所周知,甘蔗种植是食糖产业链中的“第一生产车间”,蔗农的稳定收益对提高其种植积极性及食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及糖厂对此都十分重视,为了增加蔗农收入,激发其种植热情,并使他们能够分享糖价上涨的红利,2023/2024榨季,广西各糖厂与蔗农签订了糖料蔗订单合同,明确规定采用糖—蔗价格挂钩联动的收购方式。具体而言,糖料蔗的收购基准价上调至普通品种每吨510元、优良品种每吨540元。当白砂糖结算价格超过6300元/吨时,将启动糖料蔗价格与糖价的联动机制,联动系数设定为6%。白砂糖结算价格采用广西糖业协会公布的2023/2024榨季截至2024年9月底的全区白砂糖累计平均含税销售价,并据此进行二次结算。

  截至2023/2024榨季8月末,广西制糖集团累计销售均价为6596元/吨,预计整个榨季的销售均价将在6550元/吨左右。若能如愿实现,则根据订单合同的规定,蔗农可获得约15元/吨的二次结算款,从而实现增收目标。

  刘芷妍告诉记者,在糖—蔗价格联动机制下,能否触发二次结算主要取决于糖企是否能够以高价卖出食糖。得益于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有效发挥和企业套期保值操作水平的提升,制糖集团在白糖期货价格高位成功锁定了近百万吨的食糖销售利润。糖企盈利能力增强后,通过蔗款回馈蔗农,不仅提高了蔗农的种植积极性,而且为“稳住糖罐子”奠定了坚实基础。

  对于白糖期货给甘蔗产业带来的益处,韦振侦也给予了肯定,韦振侦还说,白糖“保险+期货”业务也在农业风险管理和金融扶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农户而言,由于缺乏资金和专业知识,其种植收益往往难以得到保障。白糖期货和保险的结合为金融扶贫提供了重要抓手,通过定制化的价格保险和期货市场的风险转移机制,使金融扶贫可落地、可实施、可复制,有效提升了农户的种植积极性和收入水平,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持。

  以广西钦州市为例,在郑商所、广发期货和北部湾保险广西分公司的共同努力、紧密协作下,2023年糖料蔗项目最终产生赔付款228.55万元,赔付率达109%,参保蔗农获得自缴保费5.77倍的赔付资金,有效保障了农户利益,也推动了当地食糖产业的健康发展。

  勤勉耕耘  织“棉”成金

  记者 邬梦雯

  金秋九月,新疆呼图壁县广袤的棉田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呈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棉花种植大户翟豫新正忙着照料他辛勤耕耘了一年的果实。

  翟豫新是一个拥有几十年棉花种植经验的老农民,同时是当地国营农场的职工。他承包了300多亩土地,全部种植了棉花。今年,他预计自己的棉花产量能达到450公斤/亩,虽然略低于往年的平均水平,但比去年360~370公斤/亩的产量已经有了显著提升。

  翟豫新深知,种植棉花不仅是一门技术活,更是一场与天气的较量。因此,他每天都至少去一次棉田,分时间段观察棉花的生长情况。他通过细致地观察棉花的节间长度、叶片颜色、生长速度等,来判断是否需要灌溉、施肥或采取其他管理措施。这种对棉花的精心呵护,是他取得丰收的重要保障。

  在谈及棉花品质时,翟豫新表示,今年棉田里的4瓣花居多,往年则是5瓣花居多,这导致品质略逊于往年。但他并不气馁,而是积极寻找改进的方法。他计划明年通过引进更优质的种子和进一步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棉花的品质。

  “每一片棉叶上都书写着它的生长条件和制约它发展的条件。”翟豫新深情地望着棉田说道,“作为管理人员,我们要做到心里有数,才能更好地呵护这些棉花的成长。”

  如今,新疆地区尤其是北疆的棉花种植已经实现了95%的机械化。翟豫新的棉田也不例外,从播种到收割,全程都采用了机械化作业。这不仅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减轻了劳动强度。然而,即便是在这样高度机械化的条件下,翟豫新依然坚持每天去棉田观察,因为他知道,只有真正了解棉花的生长情况,才能做出最利于产量和质量的管理决策。

  和其他农作物不同的是,新疆的棉花种植者能享受到国家的补贴政策。2014年,国家在新疆启动为期3年的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每年的目标价格水平按照“成本+基本收益”的方法调整确定。自2017年起,国家在新疆深化棉花目标价格改革,目标价格3年一定。2023—2025年,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水平为每吨18600元。

  翟豫新对国家的直补政策表示感激。他说:“有国家直补,棉花的价格就有保证,我们种植户也能安心种棉。”今年,他还有望获得0.35元/公斤的质量补贴,这无疑是对他辛勤付出的最好回报。

  “以前没有种地的时候,我们夫妻俩的工资每个月加起来也就一万元出头,现在承包了棉花地,每年能有15万~20万元的额外收入,这给我们家庭经济状况带来了显著的改善。”翟豫新说。

  从昔日那个为生计奔波的普通职工,到如今成为当地响当当的棉花种植大户,翟豫新的故事如同一幅生动的画卷,记录着辛勤耕耘与收获喜悦的点点滴滴。

  在丰收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翟豫新不仅收获了满满的棉花,更收获了对未来的信心和希望。翟豫新的生活因棉花而兴,因勤劳而富。棉花之下,是汗水浇灌的希望,棉田之上,是梦想照进现实的辉煌。对于未来,他充满了期待,他计划继续改进种植技术,提高棉花产量和品质,为新疆的棉花产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与此同时,守护棉花产业稳健发展,保障像翟豫新这样的棉农收入稳定的还有棉花期货。作为一种农产品金融衍生品,棉花期货不仅为棉农提供了规避价格波动风险的有效工具,而且通过其价格发现功能,引导棉花种植结构。自2016年以来,郑商所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开展33个棉花“保险+期货”试点,覆盖新疆、山东、河北、湖南、安徽等主产区,产生赔付5325万元,为10万余吨棉花生产保“价”护航,助力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相衔接。此外,在上述模式基础上,2019年,郑商所支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首轮“期货价格+保险”试点,为完善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提供服务支撑。

“保险+期货”助力稳产增收好“丰景”  第2张